爱情真善美真善美的隐士

热点资讯 2020-10-06

【爱情真善美】真善美的隐士

真善美的隐士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试论陶渊明的人格魅力
何文韬
(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04级6班)
摘要:许多人都不理解陶渊明为何要选择辞官归田,不理解他的诗作为何如此的平淡,似乎没有一丝的盐味。当我读完陶渊明的诗作后,慢慢的我懂了,真正的美丽在于生活本身,因为生活是真实的,真实的才是最美的。本文试图通过解析陶渊明的诗歌,来让读者明白陶渊明的人格魅力,即真、善、美。
关键词:陶渊明 人格  高洁
俗语说:大隐隐于市,小隐隐于田。这并非说隐于田者为小隐,隐于市者便为大隐。而是说的是人的心境。如若心隐则即使闹市也如归隐田园,而若心喧即使归隐田园也如在闹市般不得宁静。而陶渊明正是那种心隐,人也隐的人,是位隐于田的大隐。他的诗自成一格,宁静且志远,诗如其人也。
我们就来具体解读陶渊明的人格魅力。陶渊明的诗词清新自然,像春雨后泥土的芬芳,不带一丝的娇柔之情,感情真挚质朴,且让人回味无穷。这里举他的《杂诗.其一》品读。“人生无根蒂,飘如陌上尘。分散逐风转,此已非常身。落地为兄弟,何必骨肉亲。得欢当作乐,斗酒聚比邻。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在晨。及时当勉力,岁月不待人。”此首小诗直率,坦白,且经得起人咀嚼。前四句是由一个具体物象所引起的对人生深深的思考。“尘”,眼前之景,信手拈来。把人生比喻成浮尘,随风飘散,又飘落,而这粒埃尘经过风霜雨雪,早已不是刚腾起的那粒尘埃了。此四句言人生之可贵,需珍视之。后面的“落地为兄弟,何必骨肉亲。”体现了陶渊明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观, 即众生平等。这也和他生长在一个玄学佛学氛围有一定关系。即使他看不上这样一班谈玄人物,即使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在儒学。这句诗文表达的意思和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,“人无贵贱之分”的意思相仿。换而言之,既然都是兄弟,既然人无贵贱,当然也就没有了等级制度,更无压迫和被压迫,统治,被统治之念,完全的“共产主义”境界。“得欢当作乐,斗酒聚比邻”,这让我想起了他的后辈,以“斗酒千金”的豪言闻诸于世的李太白先生。“人生得意需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,在高兴,愉悦的时候,就要尽情的欢乐,尽情的放纵。尽情的让心跳荡,让心激动。人生毕竟短暂,可贵。但是这种激动,这种欢乐是否是该任意为之,是否是成天沉醉于温柔富贵之乡呢?答曰:“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在晨”。这为我们敲响了深刻的警钟。年轻力壮的青年人正是风华正茂的读书的年龄,可是本该用功念书的他们却并没有这样做,而是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,沉醉于霓虹闪烁的华光之中。究竟谁之过?“岁月不待人”,的确,待到酒醒时分,早已是“杨柳岸晓风残月”。这就是陶渊明的质朴的本性,使得他的诗词浑人天成,丝毫没有造作之感。
再来说说陶渊明的豪放。大家不要认为田园派的诗词只能说说“采菊东篱下”的田园风光。在陶渊明的笔下也多豪情之作。他的豪言,他的壮志绝不输于他的小辈李白。这里举几个例子。在陶渊明的《杂诗.其四》中说到“丈夫志四海,我愿不知老”。大丈夫生来就该志在四方,就该去建功立业的。而即使自己真的已经苍老了,可自己的心依然年轻,依然像年轻人一样渴望能够报效祖国,报晓朝廷,建立功业。“不知老”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已经苍老了,而是心里的暗示。一种情绪,如曹操的名句“老骥伏栃,志在千里”。又如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蜀国老将黄忠,以白发之年勇冠三军。此夫尚能逞廉颇之勇,何况常人。《杂诗.其五》“忆我少壮时,无乐自欣赏。猛志逸四海,骞翮思远翥”。这四句是回忆,回忆少年时的志向,可见这样的一个志向深深的烙于心中,虽“此已非常身”,可心中的一簇火焰已被点燃,无奈何岁月流逝,白发不饶人,可依旧“不知老”。回忆,借以前的自己抒发现在自己的熊熊烈火般的感情。那么以前的自己又是怎么样的呢?是豪气万丈的,是气吞四海的。就像展翅飞翔的鹏鸟。不飞则已,一飞冲天。再举一例,《咏古.其八》“少时壮且历,抚剑独行游”。根据题目非自身的写照,但却传情,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于少年刚猛者之气概为之向往,因为自己年少时也曾拥有。“少时”表达此刻诗人已经年老,坐在凳上回忆。“抚剑”这个词很有深意。抚剑是此刻的一个动作,宝剑依旧寒光耀眼,可是物是人非,抚摸宝剑的人还是同一个人,可是一个是风华正茂的青年,一个是两鬓霜白的老年。而宝剑象征着的则是大丈夫的远大的志向和抱负。老人抚剑也不完全是触景生情,而是心中有所思,寄情于物。
陶渊明除了仗剑披发的豪情外,且是一位多情的公子。对家人的感情,对朋友的关切,对情爱的渴求。这三点可归纳为亲情、友情、爱情,情情连一心。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感情的全部精华,而渊独占之。先说说他的一篇祭文《祭从弟敬远之》。其中有这么几句“曰仁者寿,窃独信之;如何斯言,徒能见欺”,“曰”,这里指的是“孔曰”即孔子所说的。孔子,在古代具有神一般的象征意义,就好像曾经某个时代所流行的“我向毛主席保证”,“我向党保证”一样。孔子所说的,就是真理,就是治世名言。孔子说,仁慈的人会长寿。“我”指自己。陶渊明本是非常相信孔子的真理的,可是事实却证明孔子说的不对。那这个事实是什么样的事实呢?“仁者”的结果是“寿”,可是,自己的从弟却并没有长寿。可从弟得言行符合一个仁者得要求。换而言之,自己的从弟是个仁慈的人。这一句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,仁慈的人,不得长寿,陶渊明借骂孔子这样一个圣人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无限的伤感,不愿从弟的离去。对朋友的情意同样可以从他的一些诗中看出,例如他的《移居.其二》“春秋多佳日,登高赋新诗。过门更相呼,有酒斟酌之。农物各自归,闲暇辄相思。想思则披衣,言笑无厌时。此理将不胜,无为忽去兹。衣食当须记,力耕吾不欺。”这哪里是写诗,完全是在说话一般。平淡之极,绝妙之极。把对朋友真挚的情感隐藏在一切平常的生活,活动之中。再如《答庞参军六首并序.其三》“一日不见,如何不思”,仿诗经《王风.采葛》中的“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”。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对庞参军的思念之情,感情之真挚。哪像李白的“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”总显得略微的有些虚假。我依稀仿佛记得太白写诗送汪伦时,仅与伦相见此一面。难道真的是知音如此的好求呢?还记得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谈到知音难觅,自己苦无知音。“几十年的生命都在寻找友情,难道一个也找不到?找到了,而且很多,但一个个到头来都对不上口径,全部都错位了的友情。”(余秋雨《高山流水》)。可见,李太白的一面“知音”,最多也是个错了位的友情。又如《答庞参军并序》诗中云:“君其爱体素,来会在何年?”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怎能说的清楚,道的明白。而此次还没有分别,已经盼望下一次的聚会。但是,这里却用了一个疑问“来会在何年?”,的确,来会在何年?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再次的相见。言期限的不确定。或许几年,或许永远也见

【爱情真善美】真善美的隐士

https://m.lzjjdc.com/news/83775/
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

大家正在看